SurviveSJTUManual

衡量学术价值

没有老师给你判分,也没有参考答案可以借鉴。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思考来辨别一个理论的学术价值。

首先,有必要澄清在国内非常猖獗的 SCI 崇拜。SCI,全称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个文章索引系统,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各个学科的科学论文。(与之对应的,还有 EI (Engineering Index) 索引。二者大体相同,在此仅以 SCI 为例)之所以有人花大量人力物力编制这样一个索引系统,是为了方便检索,而并非试图对文章的质量进行甄别, 或者排出个高低档次来。在国际上,只要不是太差劲的刊物,几乎都会被 SCI 索引收录。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自己发表的论文“被 SCI 检索”的时候,你要明白这绝对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事情。对此,我们只能说,被 SCI 检索的文章是垃圾的几率,比不是 SCI 检索的文章是垃圾的几率要小一些。而至于这个人的文章本身,我们还是无法确定它是不是垃圾。前几年 MIT 有个学生用计算机随机生成出几篇文章(详见http://pdos.csail.mit.edu/scigen),也顺利发表在了被 SCI 检索的出版物上了。

真正能断定一个理论是不是垃圾,有多大价值,要看他会不会被后人记住。真正好的理论往往会引发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甚至是争论。后来的人们会站在该理论的基础之上做出更为充实的科学贡献。如果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你的文章能让大家在上厕所时候还在讨论,我敢说这文章一定是个好理论。如果用量化指标做参照,论文的引用数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当今学术界的顶尖科学家基本上都有几篇引用数( cite index )达数千的成名之作。而实际上,学术界比较通用的“影响因子”,也是通过引用数计算得到的。

但是即使参考引用数这个指标,也仍然存在特例:有些极端功利的作者在意识到引用数的重要性后,通过不必要的“自引”(在自己后来写的文章中引用自己原来的文章)来提高论文引用率。

除了衡量别人已经发表的文章的学术地位,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客观地衡量自己未发表理论的价值。下面三条原则可以简单地衡量一个理论的内在价值:

新颖的好理论必须包含足够新颖的思考。那些你看到题目后就能猜到八九不离十的文章一般不是好文章。所谓科技论文,与实验报告的区别在于:文章的目的是宣扬新思想,报告的目的是记录实验过程。

简单我只听说过某个理论复杂得臭名昭著,但却从来没听说过某个理论因复杂而受到赞扬。而实际上,越复杂的理论越有可能是堆砌着补丁的伪装——其内在思想却是肤浅的。为了避免把一个研究问题进行不必要的复杂化,我们必须攥紧 Occam 的剃刀: Entities must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

普适好的理论要有广泛的听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主要研究精力放在某个领域中某个特定子问题的某种特例上,因为哪怕有朝一日你成了这个特例问题上国际一流的专家,你的听众也不过几十个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个理论对整个物理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