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课并非选课程,而是选上课老师。但如果有人认为选什么老师无所谓,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讨论选课与分数的话题之前,笔者要先纠正一个广为存在的谬传。前几年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位老师判卷时候大放水,全班全体通过,分数还都很高。这种情况在现在很难出现,因为目前学校教务处要求老师提交的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并且,许多公共课的考试,判卷都是教学组统一流水进行的,个别老师很难干预。
但是,这并不是说选老师完全失去意义。相反,笔者认为,选择正确的老师,仍然是对整门课程最终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甚至要远大于你前半个学期是否认真上课!具体来说,我们选一个老师,应该从下面几点情报综合考虑:
点名方式:老师上课是否点名?点名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一般来说,签到、喊到、随堂测验,想蒙混的难度逐渐递增。我们关注是否点名,重点应该看的是这个老师面对学生的态度。有的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不来上课,也不会太为难学生。而另外一些比较自卑的老师却把学生不来上课当成对自己的奇耻大辱,甚至会想出课前课后点两次名外加数人头这样的手段防止学生翘课。其实,如果老师想不计代价查出谁没来上课,这真的是太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重点还是看这个老师的态度,而非他上个学期具体采用了哪种点名手段。
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对于一门考试分数普遍不高,大多数人没把握拿到90+的课程(诸如A类的高数、大物),我们要尽量选那些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之类)占比重比较大的老师。因为经验上说,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勤快一点,最多再留意下和研究生助教交流的谈话技巧,平时成绩拿满分绝对要比考试拿满分轻松很多。所以,对于考试难度大的课程,我们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选课减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简单的课程,情况就正好相反了。笔者的个人纪录是对于一门从未上过课从未做过作业从未见过老师的学院专业课,仅靠考前3小时疯狂复习,拿到了94分。试想,如果我再花时间费尽心机和老师打招呼和助教搞关系,将会是非常浪费时间且没有效果的事情。
关于考前透题的误解:关于这一点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一般情况下,是否透题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选老师指标。透题的老师都会做的比较隐晦,因为老师之间也存在班级平均分的竞争,所以不太会有人傻呵呵站出来说:“我要透题了,同学们请听好。”当我们发现他的重点无一例外都是考点的时候,也许这个老师第二年就不会再这么干了。而且,越是出题的老师,就越会避嫌而对考点三缄其口。相反,没有出题的老师也许会凭经验押题或者是看到考卷后间接地把考点告诉大家。
看到这样的选课原则,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期末考试比重这种东西,选课时候怎么知道?”的确,上学期期末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在新学期第一周,我们还有时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收集情报,在第三轮选课更换老师。
最后,如果经过前几章的介绍,如果你摆正了GPA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那么在选某些课的时候,课程的体验才是至关重要的。
选课社区是一个不错的信息来源,在查阅的同时也希望你能分享自己对于课程的体验。